朱棣虽然拥有众多妃嫔,总共有28位,但真正为他生下皇子的只有仁孝徐皇后和吴惠妃(存疑),遗憾的是,吴惠妃所生的第四皇子在出生后不久就不幸去世。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朱棣总共只有三个嫡子,而且他们都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成年。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成功继位,接手了大明王朝的江山,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后世对其尊称明成祖。
朱棣理应继承帝位,按照明太祖朱元璋所确立的祖制,他本应将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并将次子和三子分别封为藩王。
然而朱棣却在此时犹豫了:
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得到了淇国公丘福、永春侯王宁(驸马都尉)等武将的鼎力相助,尤其是他的次子朱高煦,屡次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由于朱棣对朱高煦的特别宠爱,许多有功之臣也纷纷转而支持朱高煦继承太子之位;对于参与靖难之役的功臣来说,这无疑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得益于这些将领的大力支持,朱棣原本设立嫡长子为太子的计划开始出现了一些动摇迹象。
兵部尚书金忠对朱棣打算册立次子为太子的决定表现出坚决的反对立场,他向朱棣阐述了历史上因废弃正室长子而立次子所导致的诸多惨痛教训。接着,朱棣又向自己较为信赖的三位臣子征询了他们的看法。
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
内阁首辅(后降为次辅)黄淮
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
这三位,都支持“立嫡长子”。
然而即便是如此,朱棣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最终因为解缙的一句“好圣孙”,让朱棣下定了决心:
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皇太子
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
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
二人各自获得了自己的封地,但两位王爷并未像以往的藩王那样安分地前往封地履职,反而与长兄朱高炽为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尤其是对汉王朱高煦的挑战。而赵王则选择留在京城。
一直到永乐十四年,朱高煦才离开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乐安。
自朱高煦就藩开始,朱高炽才算是坐稳了太子之位。
然而朱高煦仍旧心有怨恨,对长兄为皇太子不满,而密谋造反。
赵王朱高燧,在目睹其兄长争夺太子之位失败后,竟然敢于暗中密谋加害父亲朱棣,幸好这个阴谋并未得手。幸运的是,在长兄朱高炽的诚挚请求下,朱棣并未对此事进行深入追究。
朱高煦与朱高燧在永乐年间得以安享宁静生活,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兄长朱高炽,他以宽广的仁爱之心给予了他们庇护。
然而,那两位弟弟似乎并未真正体会到这份恩惠,尤其是汉王朱高煦,他竟然公然起兵造反,最终在铜缸中惨遭活活烧死。而他那九个尚在人世间的儿子,也无一例外地遭受了残酷的杀害。
在汉王朱高煦的血脉断绝之时,那位同样不驯服的赵王朱高燧及其后代,他们的前途又将何去何从呢?
汉王一脉断绝
永乐二十二年,亦即1424年,朱棣虽已步入六旬五岁之龄,却仍旧对北伐征程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位步入花甲之年的皇帝,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在返京途中不幸驾崩。
朱高炽,在长达二十年的皇太子生涯中,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于北京登基,被后人铭记为明仁宗,并正式启用“洪熙”作为自己的年号。
朱棣离世后,汉王对皇位毫无贪念,立刻派遣了自己最信赖的心腹前往京城,搜集都城的相关情报,以便寻找发动叛乱的合适时机。
朱高炽登基后,将两位弟弟接到都城,不仅为他们增加了官职待遇,还给予了他们极其丰厚的赏赐,其目的是确保两位弟弟能够安度藩王的平静生活。
在当年的十月,朱高炽再度颁下圣旨,正式册封汉王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唯一存活的嫡子朱瞻坦为汉王世子,同时,汉王的其他子嗣也都分别被封为郡王。朱瞻坦的嫡长子朱瞻壑,在永乐十九年已经不幸离世。
仁宗如此仁厚,但汉王仍旧不死心。
洪熙元年(1425年),仅在皇位10个月的仁宗病逝了。
仁宗病逝的时候,皇太子朱瞻基并不在京城,而是在南京。
夏原吉,作为仁宗身边的得力亲信和重要大臣,极恐仁宗驾崩的消息传至汉王耳中,汉王可能会趁机发动兵变。因此,他与诚孝张皇后以及众多大臣共同商议,最终作出决定,暂时推迟丧事的公布,待皇太子朱瞻基回到京城后,再举行发丧仪式。
汉王原本打算在旅途中对侄子下手,然而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以偿,这让他对夏原吉怀恨在心。
最终皇太子朱瞻基得以顺利继承皇位,史称明宣宗,年号宣德。
宣宗继位后,他对待两位亲叔叔的态度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极尽宠爱。他对汉王和赵王的赏赐之丰厚,远远超过了其他藩王所能得到的。
宣宗即位后不久,汉王便接连提出了多项请求,宣宗逐一给予了应允,并对自己的叔叔表达了感激之情。
之后汉王提出的意见,宣宗也都答应了。
宣宗对叔叔的待遇异常优厚,却使得汉王误以为自己的侄子软弱可欺。这样的举动不仅让汉王变得更加蛮横无理,还激起了汉王对“继承皇位”的强烈渴望。
朱棣的父亲,正是通过发动一场叛乱,最终成功篡位,取代了侄子的位置,登上了皇位;而汉王,更是朱棣登基的关键助力,如此一来,汉王怎能不心生觊觎之心呢?
然而,汉王没有意识到,他与自己的父亲朱棣并非同一人,同样,他的大侄子宣宗朱瞻基也不是建文帝朱允炆。
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正式起兵造反。
叔叔起兵的消息传至,宣宗内心充满怜悯,因此未下达出兵的命令,而是派遣使者携一封书信前往,希望能唤起叔叔的醒悟与悔改。但汉王并未表现出悔意,反而给公侯大臣们写信。面对这样的局面,宣宗在无奈中只得下令征讨叔叔,并在杨荣等人的劝告下,亲自领兵前往战场。
宣宗率军赶往乐安的路上,多次向叔叔发送了劝降的文书,但汉王却对此置之不理。
朱高煦起兵虽然事出有因,但他的名分确实有所不妥,言语举止亦显不当,再加上宣宗皇帝亲自领兵讨伐,乐安城内的叛军意图生擒朱高煦,将其献给宣宗。汉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震惊,于是便向自己的侄儿投降。
尽管朝中众多大臣纷纷劝告宣宗立刻对汉王执行死刑,宣宗却因亲情之情难以割舍,不愿意亲手将他的亲叔叔推向断头台。在仔细聆听了于谦详细阐述汉王的罪行之后,宣宗决定将汉王软禁在皇城西安门内,并且剥夺了他的王位,将其降为一名平民。
若朱高煦能在西安门内享受平静,度过余生,那么他的子孙仍有可能持续享受荣华富贵,同时,汉王世子朱瞻坦也将能够顺利地继承汉王的王位。
朱高煦未能充分利用侄儿赐予的良机,在宣宗亲自前来探望叔叔的当口,他却故意让侄儿摔跤。如此轻慢一国之君的尊贵,戏谑皇帝,宣宗又怎能容忍?
宣宗最终颁布命令,将重量达到三百斤的铜缸置于叔叔身上,最终导致朱高煦在铜缸中被活活炙烤至死。
汉王去世后,宣宗在极度愤怒的情绪中,对朱高煦那九个年幼的儿子也未曾展现出任何宽容,最终决定将他们全部处决。
如此明成祖朱棣——汉王朱高煦这一脉,便彻底断了。
朱高煦起兵造反之时,宣宗的叔叔赵王朱高燧正忙于处理何等事务?与此同时,宣宗对这位叔叔的子孙又抱有何种态度?
赵王朱高燧很是识趣
朱棣的三位嫡子中,朱高燧虽然对继承皇位毫无指望,但作为朱棣的幼子,他却得到了父亲特别的宠爱。这份偏爱让朱高燧变得傲慢无礼,他常常涉足不法之事,甚至与二哥汉王朱高煦勾结,一同对太子进行诬陷。
即便是在永乐二十一年那一年,即便朱棣的病情已经十分危重,朱高燧竟然还敢擅自伪造遗诏,其目的竟是想毒害自己的亲生父亲。
此事暴露后,朱棣便问儿子:这件事情当真是你做的吗?
朱高燧被父亲的反问吓坏了,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好在太子朱高炽在一旁为弟弟辩解,朱棣才没有追究。
经历此事后,朱高燧也收敛了不少。
后来不管是仁宗继位还是宣宗继位,都十分厚待赵王朱高燧。
朱高燧性情较为平和,至少在二哥起兵造反之时,他并未选择与叛军并肩作战。
即便汉王已经臣服,宣宗及其随从抵达单桥时,尚书陈山心中依旧充满担忧,于是他向宣宗进言,主张将赵王朱高燧实施监禁,理由是:
赵王和汉王联手密谋起义已有一段时日;若不及时将赵王逮捕,恐怕他日后会效仿汉王的做法。
宣宗在思考是否对三叔采取行动时显得犹豫不决,原因在于他同样担心三叔将来可能会发起叛乱。但二叔造反时,三叔并未加入叛乱。如此一来,现在立即逮捕三叔,是否显得有些过于急躁了呢?
宣宗此刻犹豫不决,杨士奇随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拘捕赵王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宣宗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开口说道,先帝与我的两位叔叔情谊深厚,汉王发动叛乱,我无法对此置之不理,对其罪行亦不能轻易予以宽恕;然而,赵王并无任何谋反的迹象,若将他拘捕,岂不是对先帝的恩情有所辜负?
尽管朱高煦已被囚禁在西安门内,他并未丧失信念,甚至一度秘密派遣使者与他的三弟朱高燧建立了联系。
朝廷得知此事之后,有人提出应当让宣宗撤销赵王朱高燧的卫队,然而宣宗在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决定没有接受这一提议。尽管如此,宣宗仍旧向他的三叔撰写了一封书信。
叔父与家父同宗同族,彼此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这一情况理应告知于他。众所周知的事实,其独特性令人感到惋惜,叔父必定能够洞察其中的真相。
此信实则是对宣宗三叔的一次警告,朱高燧在细读侄子的来函之后,内心深处涌起恐惧之感,他担心自己会重蹈二哥的覆辙,遭遇被囚禁的凄惨结局。
朱高燧也很识趣,很清楚朝廷这是在忌惮自己,担心自己会造反。
为了保全自身,朱高燧在宣德二年时主动向侄子宣宗提议减少自己在常山中护卫、群牧所、仪卫司官校的职责。宣宗察觉到他的诚意十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取消了他的护卫一职,但其他官职仍旧挂在他的三叔名下。
朱高燧凭借其锐利的洞察力,得以安然度过晚年岁月,不幸于宣德六年因病去世,其侄子宣宗追赠他赵简王的封号。尤为重要的是,朱高燧不仅安享天年,而且让他的后代们过上了富足荣耀的生活,赵王的封号也得以世袭不替,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终结。
汉王被囚禁在京城西安门内时,他巧妙地与赵王朱高燧建立了秘密联系。此时,朱高燧的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赵王的世子。朱瞻坺朱高燧的独子不幸早逝,侄子的信件也接连不断,这让他心中愈发清晰,为了维护自己和家族的荣华富贵,他必须做出某些举措。
朱高燧目前仅有一个儿子存活,而这个儿子恰好是已故前赵王世子朱瞻坺的亲弟弟,他的名字叫做朱瞻塙。
朱瞻塙最初被封为安阳王,后来长兄与父亲先后去世,最终在宣德七年成功继承了赵王的爵位。
朱瞻塙在赵王的宝座上执政了23个春秋,于景泰五年(1454年)与世长辞,他的儿子朱祁鎡顺利继承了赵王的爵位。自朱祁鎡起,赵王的爵位历经九代传承,直至明朝的覆灭。
朱高燧,赵简王,以其睿智的判断力,为他的子嗣们带来了200年的昌盛与富裕。
按天配资-炒股网站-最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配资操盘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